「穗澳共融,AI共育」,本校譚祖煉老師隨同本澳31位教師代表在澳門教育與青年發展局帶領下於4月24日至26日赴穗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研交流活動。
澳門教師代表團在24日下午到逹廣州後,首先在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與市領導、市教研人員進行調研座談會,聽取廣州市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開展情況。廣州市在近几年才正式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并把人工智能教育規範到3至8年級的正規課時當中,在每一至兩周開設1課時的人工智能課堂。在考慮到教師的編制當中,資訊類教師師資不足,需要非資訊類老師兼教人工智能課堂,廣州市在教育局領導下開展「人工智能種子教師計劃」,「星火鄉村計劃」,採用”雙師課堂”等一系列方法提高資訊或非資訊類老師的人工智能課堂教學能力與成效,取得不錯的成果。
在接下來兩天的行程當中,教師團還到荔灣實驗學校,廣州第五中學,白雲區廣雅實驗學校參觀與交流,觀摩校內教師以<<智能枱橙>>,<<小小翻譯家>>,<<人工智慧作詩>>等為題的人工智能教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強調教學主體為學生,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情境中學習、讓學生主動發現與思考解決問題、讓學生課後學會反思與使用技能的倫理道德等等教學方法都值得教師們學習與思考。
這三天的學習與交流,教師們收獲了友誼與知識,滿載而歸。
澳門整體開展人工智能教學課程較晚,正規而連貫的本地化教材不足,教學經驗尚待更多累積,但我覺得澳門學校較優勝的地方是每間學校都儲備足夠的資訊類老師,政府或學校對人工智能教育的環境、軟硬件支持的力度都足夠大,每間學校都已開設不同程度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吸取相當的教學經驗與系統化本地人工智能教育後,澳門在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與拔尖教育一定可以取得可喜的成效,為澳門發掘與培育更多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素、創新型人材,為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無窮動力。







